成都2035,瞭解一下

政策解讀|市場預判|買房觀點|樓盤點評

全文約4700字,閱讀需要6分半鐘。

前兩天,成都霸屏瞭。

一篇名為《什麼是成都》的文章,講述瞭成都煙火人間三千年的城市發展歷程,鋪以大氣磅礴的城市硬照,瞬間點燃瞭成都人心中的本土熱愛,短時間內就形成瞭300萬級的傳播。據說這是 @星球研究所 花瞭三個月時間,自發收集整理創作的。

成都這座城市,讓人有天然的好感。

就像20年前,我在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放棄瞭同分數檔次的上海復旦,選擇瞭四川大學,從未後悔。

在這座城市裡,我完成瞭求學、工作、買房、戀愛、成傢、創業、過上gps車輛監控系統好的生活。這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也是城市給予我們的饋贈。

所以,我愛成都。正如大傢自發的為成都瘋狂打call一樣,這是一種力量,也是這個城市最寶貴卻無形的資產。

但是,“風物長宜放眼量”。一杯敬過往,還得有一杯敬明天。

對於成都,我們還應該往前看,所以,我們有瞭成都新《總規》,它描繪的是成都2035年的面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新《總規》的官方報道和媒體解讀已經很多瞭,就不再贅述。

我更願意從歷史這條縱軸和世界城市這一橫軸,立體解讀成都的新《總規》,客觀的告訴大傢,未來的成都為什麼值得你終身追隨。

當然,我畢竟不是城市研究方面的專傢,所以不夠專業的地方還請讀者包涵。

1

大國崛起,城市必興

城市的崛起和國傢的復興分不開,國傢的復興與歷史的機遇分不開。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2世紀晚期還是一個小漁村,但隨著大海航時代的歷史機遇,荷蘭在17世紀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掌握瞭全球3/4的貿易和3/4的商船,號稱“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也一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金融和鉆石中心,繁華一時無兩。

而到瞭17世紀後期,荷蘭先與英國在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中落敗,又在陸地上敗於法國,於是荷蘭衰落,阿姆斯特丹也逐漸失去瞭昔日的光環。所以,城市的興衰,首先是國傢的興衰。

而中國,正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

當前GDP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6%,且繼續維持中高速的發展勢頭。照此趨勢,大致10年左右,中國將在時隔500年之後,重返世界之巔。而你我,將有幸參與,共同見車隊管理app證。

到2035年,中國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傢前列。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主要城市紛紛制定新《總規》,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的總規均已出爐,成都新總規也將上報國務院。成都,將力爭在中國新時代發展的機遇下,奮勇爭先,勇擔責任,既因國傢的崛起而發展壯大,也讓自己的發展壯大反哺國傢。

2

一帶一路,成都受益

國傢意志和戰略選擇,才是城市崛起的核心引擎。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也是一個漁村,因為地處沿海,背靠香港,在國傢戰略的選擇中,畫瞭一個圈,圈出瞭一個今天比肩北京、上海的一線城市深圳。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傢戰略在城市的發展中起的作用至關重大,甚至可以從無到有。

而成都新《總規》,四個城市戰略定位中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尤其值得關註。

這裡不得不提到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

要知道,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這個世界是由陸權支配的,海洋基本還是人類的禁區。當時的亞洲是全球最富庶發達的地方,黃金、香料、絲綢、瓷器、茶葉,在歐洲就是硬通貨,比現在的房子還受追捧。

當時,歐亞之間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連接,進行貿易。

直到奧斯曼土耳其占領瞭伊斯坦佈爾,扼住瞭歐亞之間的交通要道。對往來商品課以重稅,甚至禁絕往來。歐洲各國打不過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於是才放棄陸路,開啟瞭大航海時代。於是,海權成為世界的主導,港口型城市崛起。

包括中國的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哪個不在沿海地區?都受瞭海權時代的影響。

但是,僅僅依靠海權,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目前,海權格局依然由舊勢力主導,依然還很強大。所以,中國在繼續爭奪海權的同時,必須將戰略重心,重新放到陸權上來。而“基建狂魔”的基因以及公路、橋梁、高鐵、航空等技術的高度進步,讓這一選擇變得現實可行。

最終,我們將建立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陸地經濟貿易體系,打通三個大陸的“任督二脈”,重現“大航海時代”之前的東方輝煌。

那麼陸權時代,中國的戰略支點在哪裡?

看下圖:

應該說,多個中西部城市,都是受益的。但是,“成都-重慶”組合,最具戰略價值。

1、西南腹地,山脈環繞,戰略安全;

2、四通八達,中華物力,匯聚於此;

3、長江水運,鐵路成網,三個機場;

4、西線門戶,泛歐泛亞,多向輻射。

所以,當北、上、廣、深因海權而崛起成為中國一線城市的時候,在神州大地的西南方向,成都正在積蓄它的勢能,這是這座3000年的城市註定的歷史使命。

3

天賜平原,大成之都

人類會天然的選擇平原築城聚居。

中國有一條著名的“胡煥庸線”,於1935年提出,線的東南邊,國土面積占當時版圖的36%,人口占96%,線的西北邊,面積占64%,人口隻占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線的西北邊,大多為高原和山地,不適宜人類聚居。

反觀島國日本。

其實日本的國土面積並不小,比同為島國的英國國土面積還更大。但是日本多山,其中70%以上的國土面積為山地和丘陵。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森林覆蓋率高的真實原因。而東京都市圈,就是日本屈指可數,且最大的平原地貌瞭,其4%的國土面積上聚居瞭日本25%的人口。

“九天開出一成都”,被上天眷顧的成都擁有廣袤的平原大地,這是我們的幸運。同時,這也是成都在與重慶一體化的過程中,最終定能略勝一籌的重要原因。

4

現代經濟,成都底氣

一個城市一定要有經濟活力,才能留得住人。

遠的不說,近年來中國大量重工業和資源性城市物流路徑規劃陷入衰退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曾經的東三省,占全國GDP的六七成,盛極一時,但經濟轉型一旦失敗,就陷入瞭長久的衰落。美國的汽車之城底特律,也是類似的例子。

所以,成都新《總規》中,提出構建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夯實實體經濟,打造產業生態圈,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坦白講,成都經濟實力不弱,2017年排名第八。但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差距還較大。甚至也落後於重慶、天津、蘇州,與20強的其他城市相比,也沒有絕對優勢。

尤其是在互聯網經濟時代,騰訊和阿裡都抓住瞭時代機遇,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巨頭企業。這對深圳和杭州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經濟領先的城市機遇。

當前,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技術時代又將來臨,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技術、電動汽車等前沿科技都已開始發力。如果成都有幸,可以抓住先機,率先發展,孵化和培養出新技術時代的巨頭企業,相信成都將在保持現有經濟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直線超車”。

5

城市格局,比肩北上廣

城市發展,格局越大,前景越廣。

成都新《總規》,變化明顯:

首先,城市更大瞭。

過去“兩山夾一城”變成“一山連兩翼”。

過去的成都像是一口紅鍋,現在要變成鴛鴦鍋瞭。

城市空間的變大,為人口擴容、產業增量、城市發展前景都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而成都3000年來,未曾跨過的龍泉山脈,將在新時期的發展機遇下,創造前所未有的壯舉。

新的成都,市域面積將達到1.43萬平方公裡,超過1.3萬平方公裡的東京都市圈,1.3萬平方公裡的紐約都會區,1.2萬平方公裡的巴黎大區。

也就是說,2035年的成都,將在體量上,躋身世界超級都市的范疇。

大傢千萬不要小看城市發展空間這一物理屬性,它是發展世界級城市的必要條件。成都東進,大大提升瞭成都的城市競爭力和潛能。

其次,城市病少瞭。

城市變大瞭,是否必然會帶來大城市病呢?

其實不然。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可以有效減少大城市病。

成都新《總規》,改變瞭傳統“攤大餅”發展模式。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成都將在市域范圍內形成“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一心”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兩翼”為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三軸”為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和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多中心”為28個國傢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大傢可以理解為,過去的“中心城區-城南新區”的啞鈴城市,變為瞭“中心城區-城南新區-東部新城”的“鐵三角”城市。

而多中心、網格化、街區式、軌道和綠色交通的組合,正是簡·雅各佈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提倡的規劃思路。

第三,城市會更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新《總規》明確瞭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這也是成都新總規中有別於北上廣的不同定位。

事實上,成都既不臨海,也沒有大江大河的城市景觀,但氣候良好,植被繁茂,所以“公園城市”定位,既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體現,也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的體現。

其中,連接城市“兩翼”的城市綠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1275平方公裡,這是目前全球規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其次,全國規劃最長的綠道系統——16930公裡的天府綠道,將構建起五級綠化體系,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綠色資源和新型的消費場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終,2035年的成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這是什麼概念呢?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當前的森林覆蓋率是30%,當然其綠地率為50%,綠化率則更高,75%以上。

6

人口擴容,以人為本

根據“以水定人”的原則,成都規劃至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考慮到人口流動和人口發展的不確定性,按照服務人口2760萬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務設施。

這樣的人口規劃,已經遠遠超過其他世界一線城市的人口水平,同樣也比肩北上廣的人口規模。一座城市,人口一旦上瞭規模,結構逐漸優化,城市的效率就會極大提高,社會成本也會極大降低。這是城市活力的根本保障。

此外,新《總規》同樣註重“以人為本”的理念,一改過去“以GDP為導向”傳統思路。

成都素有天府之稱,城市宜居品質一直位居全國前列。

但隨著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聚、高強高密開發、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凸顯,成都的城市品質和宜居環境大大降低。因此,城市發展必須強調價值觀的轉變。

在此背景下,新《總規》構建瞭“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堅定“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設高品質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把滿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

以生態優先為原則,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在大幅度提升生態空間規模和質量的同時,合理控制全市的開發建設強度,有效遏制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圈層式蔓延;註重以人為本,完善購租並舉的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構建步行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滿足基本居民生活日常需求;建設五級綠化體系,滿足居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遊憩生活需求;構建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的綠色交通體系,科學治堵,使居民出行更為高效便捷;同時通過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等舉措,努力建設讓市民能看到更多碧水藍天的美麗成都。

7

巴蜀文明,天府文化

城市要避免千城一面,文化是最重要的區別。

一方面,體現成都的城市底蘊和辨識度,另一方面,也是成都軟實力的象征。

近日,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及網絡(GaWC,目前世界上最權威客觀的城市排名)發佈瞭2018全球城市分級排名,成都被列為二線弱城市,排在北上廣深之後,天津之前,名列第五(不含香港、臺北)。

其中歷史和文化因素想必為成都加分不少。畢竟,大熊貓、三國文化都是具有世界性的城市文化符號。

所以,新《總規》裡,提出建“一環、兩軸、四線、六片”的全域文化空間保護展示體系,推動全域歷史文化展示利用。

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同時在產業上重點發展信息服務、現代傳媒、動漫遊戲、文博旅遊、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教育培訓等8個領域。真正讓將文化產生價值,成為城市的軟實力。

8

結束語

當然,成都也有自己的弱勢。例如行政層級上,比一線城市和直轄市還是要弱一些。

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隨著成都2035城市新《總規》的出爐,我們看到瞭成都城市崛起的必然。

這種崛起,與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當我們唱響《I love the city》的時候,我們對成都的熱愛,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朋友圈,而應該在骨子裡,在工作中,在創新上。

成都,一座來瞭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反正,我可沒打算活著離開。

(備註:除標註圖片外,其它圖片均來自網絡)

文/吳思竹
arrow
arrow

    zpl175hf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