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協:近九成用戶認為APP過度采集個人信息

中國消費者報北京訊(記者遊婕)3月7日上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佈瞭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結果,近九成消費者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而超四成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手機應用軟件(APP)呈爆發式增長。手機APP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瞭許多困擾。部分手機APP過度收集、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導致大量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被竊取,甚至引發各種信息詐騙等刑事案件,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風險隱患。

北京市消協開展的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380份。調查結果顯示,有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79.23%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不看授權須知。安裝手機APP類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購物、餐飲和音樂,gps物流車隊管理系統而被手機APP采集最多的個人信息依次是聯系方式、姓名和頭像。被調查者最擔心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最擔心出現的問題是個人信息被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以及被利用從事詐騙和竊取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信息被泄露後,選擇向消協或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投訴的車輛監控系統僅占35%,選擇自認倒黴的占26.54%。對於造成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原因,71.54%的人認為是相關法律不健全,69.62%的人認為是相關監管不到位,67.31%的人認為是行業缺乏自律。

本次調查還利用技術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對2017年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輿情信息進行全面監測和匯總分析。輿情數據顯示,去年輿論關註的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信息被泄露或竊取、推送商業廣告、遭受錢財損失及耗費手機資源等5個方面。其中遭受錢財損失的輿情關註度最高gps車隊管理平台,其次是個人信息被泄露或竊取、過度采集個人信息等。

監測數據認為,手機APP軟件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之一。目前有關法律法規缺乏體系化,保護范圍模糊,重原則輕細則,自律規范多而監管規制少。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職責分散且呈現邊緣化,侵害後救濟渠道不暢通。加上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遭遇個人信息泄露並面臨侵害時,大多人抱有僥幸心態,很少有人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仍然比較薄弱,權益受到侵害後的維權意識不強。北京市消協特別提醒消費者在使用手機APP時要小心謹慎,不輕易同意APP獲取個人信息權限,不輕易使用手機APP支付軟件,盡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機APP上輸入銀行賬號及密碼等重要個人信息。一旦個人信息遭到侵害,應及時主動依法維權,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責任編輯:黃磊
arrow
arrow

    zpl175hf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